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零基预算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化零基预算改革”。2025年两会期间,零基预算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预算报告和预算草案审查结果报告也都要求扩大中央部门零基预算改革试点范围,支持地方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建立和完善中国式零基预算体系已成为财税体制改革和国家治理的重要理念和制度安排,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中国式零基预算重实践创新,实现制度系统集成。当前零基预算改革已进入中央和地方全面深化阶段,呈现出“理念相对稳固—工具日渐丰富”的积累演化路径,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实施、全过程管理、全绩效驱动、全成本核算”的中国式零基预算体系,即在项目、政策、部门和政府预算管理中,以打破支出固化僵化格局、逐项审查各项支出、合理测算预算规模为基本理念,综合运用项目库管理、事前评估、预算评审、政策清理、跨部门统筹、预算绩效管理、成本预算绩效分析、支出标准等财政管理工具,破基数、保重点、促统筹、提绩效、核成本、出标准,强化预算总额控制和受托责任、提升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提高财政科学管理水平和国家治理能力。
中国式零基预算重问题导向,推动财政科学管理。中国式零基预算具有“实践问题驱动—工具渐进整合—体系动态生成”的特点。在项目支出层面,通过项目库管理、预算绩效管理、成本预算绩效分析等有效解决预算编制粗放、业财融合不足、谋划不充分、绩效不明显等问题。在财政支出政策层面,通过支出政策清理整合、政策评估和评价、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等有效解决政策碎片化、刚性固化挂钩等问题。在部门预算层面,通过项目清理整合、分类保障、预算绩效管理和支出标准体系建设等,解决部门“职能—任务—活动—预算”衔接不够紧密、规划统筹不力等问题。在政府预算层面,通过重大事项清单、预算限额管理等工具,确保财政运行高效可持续。这些具有针对性的举措为实现财政管理的系统化、精细化、标准化、法治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式零基预算重因地制宜,推动改革全面深化。中国式零基预算具有“中央引导、地方创新、因地制宜”的特点。中央试点聚焦部门预算,以部门零基预算评审为抓手,提高了部门预算科学管理水平。广东、江苏、浙江等地更加注重市场化机制与管理精细化,强调集中财力办大事。安徽、河南、湖南等地侧重预算统筹,通过政策清理整合,重点支持产业升级和公共服务提质。内蒙古、江西、甘肃等地聚焦基础性保障与预算刚性约束,通过清理低效支出、统筹财政资源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中国式零基预算重资源配置,提升政府治理效能。中国式零基预算是预算管理和政府治理的深刻变革,本质上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零基预算为抓手,让预算安排更加统筹、更加讲求成本效益、更加精准和可持续,实现政策目标与财政资源匹配,优化政府运行机制,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质量效益,推动高质量发展。bwin官网